2019年12月24日,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于综合楼1109举行教职工大会暨研究生培养工作座谈会。会议分三项议程进行,传达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信息与精神、研究人员学术归队问题、落实研究生培养能力提升计划座谈。
首先吴应辉常务副院长传达了在长沙召开的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的精神,会议为未来的国际中文教育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总目标及具体的落实措施,是划时代的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崔希亮院长总结会议传达出来的三点精神:一是孔子学院聚焦语言教育,二是支持各类中文教育机构,三是建设专业学位博士点,注重师资培养和精品教材。
其次崔希亮院长就研究人员学术归队问题进行了指导。他指出,学术归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更好地做出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今年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要进行新文科改革,人文学科要走交叉路线,与人工智能、心理学、教育学进行交叉,文、史、哲文科内部也要融合,在教材、课题等方面要提早筹划。
研究生培养工作座谈会,党总支副书记梁彦民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培养能力提升计划(2019-2022)的通知》的相关内容。研究院研究生导师等主要就研究院着力落实的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培养方案不明确、不具体,对汉教硕士的学位论文的及教学实践无明确的、统一的要求;二是学习质量无明确的检验方法,无法评估学校质量;三是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不甚乐观。
2. 关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研究生的研究意识淡薄,研究能力薄弱,缺少学术规范的训练,缺少科研工具、研究方法的训练;二是研究生的课程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 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学位论文质量堪忧;研究生的科研热情缺乏、科研时间难以保证;无法保证生源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各位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提出了改进措施。针对汉教硕士存在的问题,吴应辉老师表示要着重抓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职业发展三个方面。在教学质量上,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培养方案,一要抓课程,打造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二要注重实践教育质量,展开教学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等。在学习质量上,一是可以进行学生的满意度评价,包括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二是要着力打造标志性成果。在职业发展上,主要考虑学生对口就业率、未来职业发展情况及社会评价,包括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同行专家的评价。姜丽萍老师表示一定要重视汉教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明确汉教硕士论文的标准,着重落实汉教硕士的实习问题。郭晶老师表示,汉教硕士培养要注重实践能力,具体课时、质量监测、学术培养;学位中心评估体系,要注重培养质量,突出特色,聚焦行业需求。
针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张宝林老师表示要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意识,希望跟老师做研究可以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饶高琦老师表示,要加强研究生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科学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孟凯老师表示,作为研究生的课程应该讲授结合讨论,通过讨论碰撞出选题,让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
多位老师提出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吴应辉老师指出一定要高度重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姜丽萍老师表示要规范研究生论文选题,孟凯老师表示博士培养建议增加预答辩环节,加长研究时长。张秀平老师建议提早进行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答辩前增加论文中期考核;建议研究院能多采取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做科研、发文章。针对生源质量问题,江新老师表示希望尽快实施硕博连读制度,保证生源质量。
针对老师们的讨论,梁彦民老师表示,研究院要落实好研究生培养能力提升计划,导师要切实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要扎扎实实做好研究生的创新引领和保障服务工作。通过各种办法激励研究生研究创新,多出精品科研成果,同时要关注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人群与薄弱环节,为此研究院要通过外研学术论文帮扶等制度,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确定固定联系同学等,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
最后崔希亮院长对研究生培养能力提升计划进行了总结。他表示,老师要发挥引领作用,要注重学校方法、研究方法的培养,课堂可以采用2/3讲授,1/3讨论的形式,让研究生学会怎么做研究;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应该百花齐放,根据学科性质和培养要求进行,学校不应该有统一的要求;研究生的考试没有标准答案,不能像中学教育一样。目前校内的课程资源尚未完全实现共享,希望能尽快实现共享。推动预答辩这一环节,推动博士实施四年制。尽快实施外研的论文帮扶及研究生的心理保障工作,导师要关注研究生的情绪变化,给予人文关怀,教书育人,要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态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