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 正文

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教授做客北语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讲座分享会

时间:2025-04-24 来源: 发布人:

4月23日,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特邀法国著名汉学家、原法国国家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Joël Bellassen)教授来校座谈,与师生就“语言学习动机”“汉语教育本体问题”“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此次活动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吴应辉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150余位师生参与,气氛热烈,不少学生席地而坐,认真聆听、积极互动。

座谈伊始,白乐桑教授以自身的求学经历为引,分享了其学习中文的初衷和感悟。他坦率表示,选择中文并非出于任何功利目的或外部动机,而是出于对语言本身的深厚兴趣以及对语言哲学内涵的深度思考。他提到,历史上主修哲学与汉语的学者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科,这种“跨距离”的学习路径体现出一种对未知文明的内在召唤。正如他所敬仰的法国汉学先驱雷慕莎教授,从最初因中国植物志而产生兴趣,到立志读懂中文,这种“没有外在理由”的语言热爱,是做学问的真正起点。

在与学生互动环节中,有同学提及白老师求学过程中“长距离”的文化穿越感,从哲学到中文,再到东巴文,是否存在一个转折点或认同契机。白教授分享了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初来到北语求学走入农村调研的亲身经历。他指出,正是对“远”的追求与探索,促使他不断突破语言与文化的边界,从东巴文到甲骨文,从哲学到语言学,他始终坚持深耕“看似遥远”的中国学术传统,并强调:语言学习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通往文明理解与自我认知的重要路径。

关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白乐桑教授指出,这一学科需要确立清晰的学科起点、发展路径和规范标准。同时,他鼓励在场的年轻学者秉持批判性思维,持续回归语言本质问题开展深入探索。在白乐桑教授看来,学习中文是一种对认知能力的全面训练。他强调,真正的语言学习应当走向“文明互鉴”的高度,而非仅停留在功能性应用层面。

讲座尾声,吴应辉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白教授是“有故事的长者与学者”,其人生经历与学术思想极具启发性。他指出,语言学习的动机有时源于偶然,但正是这份兴趣与坚持,塑造了未来的专家与汉学家。吴教授鼓励在座学生立足中文专业、持续深入学习与研究,争做未来世界级的中文教育者与文化传播者。

整场座谈持续近90分钟,现场掌声不断。白乐桑教授的分享不仅拓展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学术视野,更引发了同学们对“为什么学语言、如何教语言”的深入思考,为同学们未来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