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由《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主办的“《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第9届)”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举办,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出席论坛,会见论坛评论专家、报告学者和线下与会人员,来自线上线下的9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届论坛。
论坛的主题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CSL)的跨学科研究”。九名报告人围绕区别词、外壳名词、“NP1+来+NP2”构式、定中结构的主观性、语言经验对间接言语加工的影响、二语词语搭配加工、复合词理解、形旁知识的发展、音位负担与可懂性等作专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方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李晓庆研究员、北京大学郭锐教授和赵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冯丽萍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曹文研究员、江新教授、熊仲儒教授和施春宏教授等九位特邀专家分别对报告进行了一对一的点评。
本届论坛呈现出几个突出特点:1.来稿量大,总体质量明显提升。本届论坛共收到63篇来稿,大多研究深入,写作规范。报告的九篇论文各具创新拓展,精彩纷呈。2.注重理论探讨,聚焦现实问题,研究视角新颖。报告论文均注重理论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意识,如邓盾的《从“区别词”看现代汉语词的界定》、张秀平的《语言经验对间接言语加工的影响》。有的文章则比较注重现实问题,切入点较好,如寇鑫《外壳名词的预设类型及其语用功能研究》、杨舒怡《英语、泰语母语者汉语名名复合词理解:特征重组视角》、王璐《汉语音位负担与二语者言语可懂性研究》等。此外,李延波《“NP1+来+NP2”句法形式下的两种构式及其能产性——兼谈“来”的“代动词”问题》、李乐《频率、结构类型及语言水平对汉语二语词语搭配加工的影响》、马静《汉语二语者形旁知识的发展及其对同音语素区分的作用》、王倩倩《现代汉语定中结构的主观性表现——以同一性定中结构为例》的突出表现是选题新颖。3.评论专家的点评中肯透辟,富有指导意义;线下线上互动热烈,效果显著。4.线下线上混合模式为更多朋友参会提供了便利。本届论坛开通了腾讯会议和两个直播间,扩大了评论专家的学术指导效应,扩大了报告学者学术创新的影响力。
扶持新人,推进学术,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将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在专家学者和同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襄助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竭诚扶助青年学者,服务学界的科学研究,致力于把《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构筑成更为宽阔、更为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
《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第10届)将于2023年9月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