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 正文

第一届汉语和葡语国际论坛胜利召开

时间:2023-10-30 来源: 发布人:

2023年10月17日,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葡文系和孔子学院联合主办、澳门大学图书馆协办的第一届汉语和葡语国际论坛在澳门大学召开。该论坛旨在汇集汉语、葡语专家学者,以描述性或比较性视角,展示和交流汉语和葡语在语言学、文化、教学、翻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会议同期还举办“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学术图书馆葡语资源联盟”理事会年度会议暨学术研讨会。我校张宝林教授、图书馆陆晓曦副馆长、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研究生陈丽华、王美云参加会议。

在会议开幕式上,澳门大学马许愿副校长率先致辞,他指出第一届汉语和葡语国际论坛将围绕语言学、文学、文化、翻译、教学等多项主题进行学术交流。他强调,澳门大学建校40周年之际成立的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与葡语国家学术图书馆联盟及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学术图书馆资源类的领导机关首届会议将于同期在澳门大学举行。会议成员包括澳门大学和40所不同国家的高校,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高校成员均开办葡语课程,致力于创建一个馆际互借与文件传递的服务机制和联合目录,以及建立一个在线门户,供各联盟成员共享中葡文学术图书资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刚副校长随后致词。赵刚副校长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面临深刻挑战。在此背景下,北京外国语大学围绕外语教育这一主题,提出“三个全球”的发展战略,即全球语言、全球活动化和全球治理,制定了具体计划。北外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加强语言教育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建设人类语言,共同倡导人类语言多元共同交流互动和持续发展。北外将继续与澳门科学行政区和各国各地区的语言、文化和教育机构深入对接、深度合作、深化友谊,为加强对话协商、促进民族共赢、增强教育互进,增进促进理解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做出重大贡献。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大学图书馆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华人的重要标志,也是信息化生态的引领者。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国家学术图书馆联盟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学术图书馆葡语资源联盟两大联盟的成立,必将推动国内外高校丰富的中国葡语教学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中国与学科建设、高素质人才培育和科研高质量发展。北大图书馆将积极参与联盟的各个合作项目,为促进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国际高等教育合作而努力。

在开幕式上,还首次颁授了2021/2022及2022/2023学年飞历奇博士最佳葡语学术论文奖。

此次论坛精心策划,分为大会汇报与小组汇报两大部分。在大会汇报环节,围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南开大学石峰教授进行了“赵元任论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大会报告,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赵元任先生在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方面提出的三个要点:一是教外语采用直接法为主,讲解翻译法为辅。二是尽量让学生在听、说、读、用方面更多地接触所学的外语,使神经系统建立相应的状态,即语感。三是在学习外语的语音系统时,与母语相近的语音反而不易习得。

小组汇报部分,研究者聚焦于汉字、复句、构式的习得、中文思辨能力的评价、中国古代神话的阐释以及生态教学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语言大学张宝林教授基于客观数据,通过对比《国际中文水平教育中文等级标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三个文件收录的汉字与“HSK动态语料库”中实际使用汉字的情况,探究“汉字难学难教”的问题。研究发现,语料库中不同的汉字共3904字,比《大纲》多999字,纲内字2778个,占《大纲》2905字的95.63%。比《标准》汉字表多904字,《标准》内字2891个,占《标准》3000字的96.37%。比《常用字表》多404字,表内常用字2452个,占《字表》2500个常用字的98.08%。从中可知,汉字习得情况整体良好,并非人们所认为地那么难学。此外,在汉语二语教学中应保留《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将汉字分为常用字和非常用字的做法。最后,从学习者的汉字偏误情况看,错字、别字、繁体字、低级别汉字应成为汉字教学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问题。

澳门科技文化中心欧安娜教授基于在葡萄牙教授汉语的丰富经验,指出澳门的汉语教学正在努力将汉语融入双语背景,以适应双语视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适当的教学材料,还需要一个有助于学生实践和体验的社会环境,需要寻找像翻译专家Pedro L. Nolasco da Silva Changsen的翻译方法。Changsen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翻译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双语的精髓,同时强调了文化和语境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得语言体验。

澳门科技大学魏慧萍老师讨论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国古代神话的阐释学意义,提出在话语、情境和叙事方面,需要进一步丰富古代神话的书面及口头表述方式,增加生动可感的情境设定,锤炼其叙事缝合,使之成为中国故事的典型文本。在优化文本呈现的基础上,进而提取其文化原型的核心价值。另外,还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创意,激发学习者自觉的文化对比意识,对神话原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跨文化的思考和探讨,以连成学习主体的相对共识。

北京语言大学陈丽华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的有标条件复句为研究对象,探究初级、中级、高级留学生的习得情况。在正确使用方面,考察了有标条件复句关联词的使用方式,发现对用是二语学习者最为熟悉、最为广泛的方式,其次是单用,再次是套用,最后是连用。在错误使用方面,发现学习者共出现七类偏误类型,此外,在习得中并不仅仅出现单一的偏误类型,还会同时出现两项甚至三项偏误,具有复杂性。部分偏误类型还在不同学习阶段反复出现。

清华大学李曼丽、徐梦真以45位留学生在观点驱动型口语任务中的产出语篇为研究对象,从多元评价维度探索可用于区分口头观点表达水平的量化语言特征体系。主要结论为:对于“能够表达”的留学生群体,显著影响观点表达水平的评价指标为词汇难度、句法复杂度、发音速度、平均语流长度、平均停顿长度。能有效反映中文思辨能力的两项语言指标是词汇难度和句法复杂度。思辨性表达的基本能力要求为发音准确、用词丰富恰当、语句通畅,始终围绕核心议题,语义连贯,论证清晰,有基本的论点和论据。

南昌大学张婷从对外汉语角度对“有/没什么+X”构式进行了考察,发现X可以为NP、AP、以及“AP的”三种形式,但为NP或AP时,句子可能存在歧义。此外,“有/没什么+X”构式正反同义的原因在于它是反问句式和否定句式的套叠。在二语习得方面,应分别训练“有/没什么+X”正反两种构式,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其基本意义,再阐释其基本意义一致的条件和原因,最后将“有”和“没”作为完型填空的选项供学生反复练习。

下午的会议分两个会场进行小组汇报,围绕的主题的有关汉语的语言学、文学、文化、翻译研究。

南昌大学的黄昌杰,对宾位“X+de+VP”结构中的“de”字交替规律进行了考察,认为“de”进入特定术语动词的宾位时,“地”“的”会出现交替现象。“X+de+VP”结构进入强及物动词的宾位,“地”需要交替位“的”;进入弱及物动的宾位,“地”不需要交替,仍为“地”;进入中性及物动词的宾位,“地”“的”则都可以。

马亚敏老师提出了几点值得反思问题,如:汉语难教、难学症结究竟在哪里?教学过程中是否遵循了汉语自身的规律?是否精准把握了青少年中文习得规律以及学习习惯?并分享了汉字在中文教学中应占主导地位的看法,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之后认为应注重汉字教学,“字”“词”双轨并进这条路是行得通的,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南昌大学的胡丹丹,对“有+数量+AP”构式成立的条件和构成条件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能够进入该构式的“AP”进入该构式时,需要与量词的语义特征相适应。“有+数量+AP”中的“数量”集中在“一+量”。其他数词“三”“五”等只能和某些计数或划分比例的量词进行搭配。该构成的条件的动因是句子需要传递特定的信息量。“有+AP”没有量的表述,句意不完整;加上“数量”就有了信息量,顺应了完句的需要。“一”既可以表示最小又可以表示泛指,足够表量,迎合了该构式de需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张向荣、粟梦婷分析了B站的汉语二语教学视频,探寻其中的微格视频和实录视频的内在联系,洞悉其新的建构方式。从而挖掘汉语二语教学视频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和发展趋势。同时审视当下汉语二语教学视频存在的问题,从时代性、全面性、准确性、科学性等方面,全面探索汉语二语教学视频的解决方式。

南昌大学的宋文杰,就英语中的“nominalization”应译为“名词化”还是“名物化”进行讨论。认为词类是句法层面的分类,它的意义基础只能是稳定的词汇意类。动词在主宾位获得的是临时的指称义,离句则消失,不可能改变其词性。因此,动词进入主宾位获得指称这个意义的过程称作“名物化”更合理。

四川师范大学的张戎茸,从中西比较和古今关照两个维度,展示了中西学者眼中的两个“红楼”。中西学者对《红楼梦》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个是历史的再现,一个是伟大的虚构;一个是时代的悲剧,一个是人类的悲剧;一个是女性的悲剧,一个是双性气质的悲剧。《红楼梦》中的虚构性、普遍性与现代性奠定了《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使得这部古典名著可以被全世界的现代读者所理解。

南昌大学的徐阳春,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英语语言事实是否支持词类成分“一对一”的观点?英语动词进入主宾位附加形态标志后是名词化了还是仍然是动词?英语语言事实不支词类与句法成分“一对一”的观点。英语词类与句法成分一样也是“一对多”的关系。英语词入句改变形态但不会改变词性。决定词性基础是词汇类义。词汇类义对词来说是固定的,词入句获得的语法意义是临时的,离句则失去。

北京语言大学的王美云,对“连A带B”结构的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留学生在习得该结构式,主要的偏误有两大类,即“连A带B”结构本身的使用偏误和与其他格式混用的偏误。其中结构本身使用的偏误有缺少可变项“B”、可变项A、B使用不恰当、以及句法偏误。混用偏误有与“又A又B”“一边A一边B”使用的偏误。并对各种类型的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南昌大学的杨琳蔚,对偏正式“V1着V2“的否定形式进行了考察。偏正式“V1着V2”前加“不”构成的“不+V1着V2”,其否定辖域会因搭配条件不同而不同。偏正式的“V1着V2”插入“不”构成的“V1着+不V2”,原有的偏正关系解体,“V1”与“不V2”结构上相互独立,故而成为补充关系的紧缩短语。

南昌大学的刘菲露从“行、知、言”三域的微观和“全包式、半包式、开放式”三个宏观层面考察“又”的客观句法义和“又”主观情态义之间的关系。两个不同层面,各自内部的三种意义之间都体现了“又”从客观句法义到主观情态义的演变过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王红斌、李悲神分享了葡语二语习得者请浊辅音的习得过程。通过实验方法测试以汉语为母语的初、中两级葡语学习者通过听觉感知词首为清、浊辅音的葡语音节时音义加工的大脑颞叶、额叶皮层激活区域以及激活区域的异同。

第一届汉语和葡语国际论坛经过两天的紧密研讨和交流,在众多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以及参会代表的齐心协力与共同努力下圆满落幕。此次论坛集结了众多领域的精英,他们带来了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富有深度的见解,为促进汉语和葡语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资源。论坛的成功不仅加深了两种语言文化的了解,也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丽华、王美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