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 正文

第17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ICCSL-17)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办

时间:2021-07-12 来源: 发布人:

2021年7月10日至11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和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17届汉语国际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办。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70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参加了会议。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Kerry Taylor教授、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发展规划处王甬处长、中国国际教育基金会政策与发展部张扬副主任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吴应辉教授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是跨时区、跨文化的全球性教育事业,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过程中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前行的重要纽带。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中文教育可以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一个真实的,始终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国,可以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在新时期,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国际中文教育的优质供给与现实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与传统国际中文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学科专业的内涵发展水平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等。上述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创新发展道路上的机遇。本次大会立足国际中文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需求,顺应社会智能化和教育智慧化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刘校长指出,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是北京语言大学承担的历史使命,北京语言大学立足于自己的办学实践,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和中国国际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围绕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目标是全面改革提升传统国际中文教育的模式,研发集成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技术,构建面向全球的国际中文智慧教育体系,为全世界中文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语言教育平台、教育产品和教育教学服务,构建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和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智能化、国际化的智慧教育生态。

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Kerry Taylor教授以远程视频的形式向大会发来诚挚的祝贺,Kerry Taylor教授回顾了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多年来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友好交流。Kerry Taylor指出,新冠疫情给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次会议在疫情背景下得以顺利举办实属不易,Kerry Taylor教授向大会主办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表达最高的敬意。最后,Kerry Taylor教授指出,西方国家中任何试图诋毁中国的行为都是徒劳无功的,我们有责任向世界纠正这种想法,共同努力,加深我们的友谊,本次会议就是我们友谊的有力见证。

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发展规划处王甬处长致辞中表示,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风雨无阻连续举办十七届,铭刻着国际中文教育界人士推进中文教育、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的初心和毅力,十分难得、弥足宝贵,令人敬佩、值得祝贺。作为隶属中国教育部的专业公益教育机构,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欢迎和支持国际中文教育界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学术交流。语合中心将继续努力为促进中外语言双向交流合作和世界多元文明互学互鉴、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增进国际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政策与发展部张扬副主任在致辞指出,作为民间慈善组织,基金会的主要职能是集资、服务全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自成立以来,基金会配合语合中心,对全球孔子学院和课堂进行了转隶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张扬副主任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机遇与创新”,基金会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相信在各界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必将进入新的阶段,帮助更多学习汉语的各国朋友,为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推动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基金会愿意与专家学者一起,贡献智慧。

本次研讨会围绕国际中文教育的事业与发展、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国际中文教育的传播、技术应用与在线教育、标准和测试、资源建设发展与评价、“三教”问题、区域国别问题、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研究等议题,采用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的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10位专家先后做大会主题报告。专家们针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高屋建瓴、宏观系统、深入细致地论述与阐释。

崔希亮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与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中讨论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的关系,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如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问题、教师的培养和职业的发展、国际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思考有利于我们在学科理论上不断创新和优化,也有利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吴应辉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指出,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不仅关系到学科发展,更关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目前,我国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把握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学科定位。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应着力夯实基础,兼顾系统性与分支领域特色、注重原创性与本土性、突出时代性与国际性,主动服务中国国家战略和世界各国中文教育需求,注重继承、转型与重构等基本策略。在内容和框架上涵盖学科基本理论、学科应用理论、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特色理论和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应突出特色,遵循本、硕、博分层构建、层次衔接,突出主干学科并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普适性与针对性。

周小兵教授在《国际传播能力与中文教育应用》中以典型传播案例的故事,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分析了国际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同时,周小兵教授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发展方略,指出要推进全球化、区域性、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及中文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阐释推介有中国特色精神智慧的优秀文化,建立融通中外的新概念,为推进国际传播和中文教育提供学理支撑。

李宇明教授在《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发展》中分析了语言的经济属性和中文教育的经济推力。李宇明教授指出,语言能力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经济要素逐渐成为推动语言传播的一大因素。语言传播商品化已经是一种趋势,面对这一趋势,职业语言的发展成为一条值得探讨的道路,职业中文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

赵杨教授在《线上中文教学的“三教”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中聚焦后疫情时代线上中文教学这一话题,指出后疫情时代线上中文教学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常态,线上中文教育的“三教”问题有别于传统的线下教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线上中文教学质量提升成为重要的焦点。赵杨教授梳理了国内外已有研究关于线上教学的核心观点,指出国际中文教师标准中对中文教师线上信息能力的要求。他认为,线上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给教材和教学资源带来了新面貌,给教学法和教学生态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观点为提升线上教学的质量有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李泉教授在《中国文化教学新思路:内容当地化、方法故事化》报告中指出了现有文化教材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鲜明的中国文化教学的新观点。李泉教授认为,中国各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即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任何文化都应该有所依托和体现,不应脱离具体事物来介绍文化,文化教学不应概念化、专业化、学术化,而应实物化和实地化、感官化和体验化,文化教学不宜一种模式一种方法,而应多元化、创新化,特别应该故事化、案例化。这些看法对中国文化教学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佩泽博士在《促进中文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标准与考试》报告中回顾了中国古代和近代人们学习汉字和中文的历史,通过对国际中文教育70年变迁的梳理,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考试的沿革是语言学理论流变和中文教学实践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考试极大促进了中文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和公平发展;但另一方面,因一段时期囿于西方语言学理论,中文教育标准与考试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需要汲取中国古代、近代汉语学习特别是汉字学习的历史经验和70年来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并加强对学习者中文学习规律的探索,从而促进中文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同时,李佩泽博士介绍了新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研制思想、方法和内容,并说明了以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为目标,对汉语水平考试HSK进行改革的思路。

姜丽萍教授在《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重塑》报告中从汉语大纲和标准研究入手,阐述了新形势下教师培养和发展问题。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都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中文教师应具备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汉语教师应对后疫情时代、新文科背景和人工智能等新形势有准确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评估,提高知识的跨学科性,增强教师的自我规划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国际化、专业化和专门化。

孙茂松教授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报告中介绍了人工智能当前发展基本态势和人工智能助力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度学习模型。孙茂松教授指出,深度学习模型对辅助语言教育的所有技术手段几乎都能带来性能上的有效提高。孙茂松教授提出人工智能助力国际中文教育的几点建议,如建设网上孔子学院、辅以各种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打造至少一门国际公认的中文学习经典教材、与中文慕课平台配合建设在线学堂等。

王治敏教授在《泛在学习背景下的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研究与建设》报告中指出,泛在学习的出现是“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新模式,是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等多种学习融合的一种学习状态。在后疫情时代,智能化教育平台、在线教学及教学产品的开发成为必然趋势,而无论其平台如何搭建、产品如何研发,都绕不开“字词”“核心语法”等基础资源的支撑,学科基础研究是重中之重。同时,王治敏教授介绍了泛在学习背景下的课题研究和已有成果。重要研究成果“国际中文教育留学生基础词汇大纲”、“基于新标准体系下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语法知识库及案例指南”将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有力的支撑,为学科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这些可以提供给汉语教学的有关院校单位,用于教学大纲研制、教材词典编写,真正发挥教学资源的应有价值。

大会设有34个分组论坛,在三个时段共报告了203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1)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研究;(2)面向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3)国别中文传播与教学研究;(4)远程教学与教育技术研究;(5)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6)“三教”问题研究。此外,大会还设立研究生科研提升论坛,报告人就汉语国际传播动态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与使用、BCC语料库应用实践以及学术报告的方法与模式等问题,与学者们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学术讨论与交流。

大会闭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治敏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充分肯定了大会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并指出本届会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讨论热烈,意犹未尽,整个大会洋溢着轻松的氛围(2)内容丰富,干货满满,不仅有大家的引领,还有青年学者的贡献;(3)观点新颖,引发思考,很多议题做出了前瞻性的判断。此外,本届大会还设置了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经过评审专家双向匿名评审,评选出获奖论文7篇,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4篇。此外,《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帅志嵩教授介绍了本次会议论文集的出版流程,本次会议的论文将通过论文集编委会的评审,择优结集,将正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同时,感谢多家期刊对本次大会的支持,特别感谢《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与应用》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编辑部对本次大会的材料资助。


附录:“第17届汉语国际教育学术研讨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韦九报(北京华文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影响华语保持水平的动机因素研究》

二等奖:

汪敏锋(福建师范大学)《缓和、强化、顺应——“啊”的语气功能辨》

李英姿、王萍丽(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普通话儿童口语互动中的交际策略研究》

三等奖:

赵炜(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中文教师评价素养构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肖媛(中央民族大学)《基于证据观的医学汉语水平考试(MCT)效度研究》

徐晓羽(复旦大学)《汉语综合课翻转课堂教学评估模型的构建》

王珊、王少茗(澳门大学)《基于拓扑关系模型的汉语位移动词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

202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