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张亚旭教授应邀在中心作了题为“汉语句法与语义、话语语境相互作用的性质——来自事件相关脑电位的证据”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心专职研究员黄伟副教授主持。
首先,张亚旭教授以“Chinese Language”开篇,讲述了汉语是一种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属于非屈折语。接着张教授将汉语与以德语为代表的有高度发展的显性语法范畴体系的印欧语言进行了对比,提出目前在汉语语言学领域普遍流行的一种推测,即汉语语言理解更加依赖于语义和话语语境信息。然后张教授通过呈现多张脑电图,让大家直观地了解到脑电(ERP)技术在神经语言学实验中所起到的作用。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了汉语实时语言理解过程中,基于词类的短语结构建构与语义、话语指代加工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最后,张教授强调语义加工功能上相对独立以及话语语境(指代)加工依赖于局部短语结构,这有助于揭示汉语实时语言理解依赖于语义和话语语境加工的程度。
讲座引起了师生的广泛共鸣,张教授就师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耐心的解答。